关于科技创新的几点看法

信息来源: 胡剑锋

发布时间:2019-05-23 14:42:11

孵化血泪



孵化器诞生很多年了,但鲜有成功者。


据我了解,美国的几个资本驱动的(类似的是中国的创新工场),以色列的几个服务驱动的,中国的几个房地产驱动的,算是真正的企业。余者,或志不在此,或徒具其名。


为何?没有商业模式。


从逻辑上讲,孵化器的产出是税收和就业,这两点都是政府关心的,但并不能给孵化器本身带来收益。而且当下的孵化企业,多半自身就很困难,也不是好的盈利对象。所谓要赚钱和富人打交道,和穷人打交道只能亏损,这是未来孵化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以前有说法,有好几种孵化模式:投资型、地产型、媒体型、产业型、技术型等等。投资型基本不靠谱,理由是投资就是投资,不必为了吃鸡蛋养鸡;地产型有点道理,但只能做为噱头,理由是孵化器本身并不赚钱,对地产来说,启动周期太长,倒不如直接做地产业务(优客工场就是,孵化其实只是地产的物业服务扩展而已);媒体型更不靠谱(大概是从36氪总结来的);产业型是有点意思的,对大企业来说,激活内部创新力量,有价值(实际上我在经营的奥远电子,同时几家控股的公司都是这种方式);技术型等等,就更不靠谱了。


 孵化器除了租房子之外,大概就是一些简单的服务,什么财税法等等,其实都没啥大用处。理由是,一个创业者,这种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创什么业。真实的创业企业需要应该集中在资金、人力和营销三个部分,这是紧缺的,也是最难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创业者不是培训出来的,常常活跃在创业活动中的人,不是搞活动的,就是创不了业的,创业者都忙着生存和发展,哪有那么多时间。


这些年,为了创业工坊的发展,笔者和合伙人也投资了几十个项目,大多是种子期的项目。这些投资并没有计算到创业工坊亏损中,笔者以为这是单独的投资行为,本身就是逐利而去的。早期项目周期非常长,目前所投资的种子期发展最好的一个,已经七年了(成者科技,还算不错,去年收入六千多万、利润一千五百万,连续三年100%成长)。

 

这些年看了很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创立和消失,颇有感慨:

一是做孵化器真是需要情怀,也就是不能靠孵化器发财,但还必须想办法盈利,从企业效率和投资效率上是不合适的;

二是做孵化器需要耐心,还需要有配套的其他产业相辅,否则单做孵化器很难生存;

三是市场上大部分对孵化器的认知是错误的,但问题是还都堂而皇之在传播,非常不利于孵化器的生态建设。

 

这部分以后再写,要总结的东西非常多。

 

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这件事,理论上是好事,但一直没有做好。


为什么?因为成果转化的逻辑不对。


凡事想要做好,必须要找到合适的主体,没有主体的事情,就没有持续的内生力量。靠外部力量推动的事情,即便不是昙花一现,也不可持久。


科技成果转化,多半是定位在科研院所的成果,变成产品、走向市场、形成效益。这就需要有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企业家,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主体;

二是科研成果的成熟度,走向市场不能是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而应当是产品,或接近产品的东西;

三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转化中介。


通常科研成果的持有者并不擅长经营,这也是大部分科研人员创业很难成功的关键。企业经营是另一门学问。


所以推动科研人员创业,本身就不靠谱。或者说,那些能够创业的,早就开始创业了,还没有创业的,本身就不适合创业。


科研成果大部分是国家投资做出来的,但鉴于目前的科研资金管理体制,以及科研院所的绩效体制所限,科研成果多半距离市场比较远,或者不成熟,或者没市场,或者缺少工程化验证。所以科研成果的转化,风险还是很大的。当然不是说就没有,做企业而言,每天都会有风险,也很正常。


中国企业家正在蜕变之中。早期的企业家,已经开始到处寻找好的项目,但是科研院所与草根企业家的距离比较远,两者交集很少,所以找项目的和有项目的并不容易对接,即便对接,也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尤其对那些并不算太大的科研成果。


目前科技口在推动的技术市场和技术经纪人,本身是很好的东西,但是实际在运行过程中,并没有运行好。

一则,技术经纪人大多源自院校和传统中介,或者缺少市场概念,或者缺少经营思维;

二则,市场还没有形成,从中很难获利。三则,政府推动的力量,大多并不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很多力气都没有用在正处。


笔者观点是,要大力推动中介机构来做这件事。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出具备行业背景且有一定资金能力的中介机构,政府推动中介机构寻找科研成果,并将成果注入企业法人中,中介机构以相对优惠的价格投资,然后再去转化。这样中介机构会有足够收益,积极性高,也会更用心。同时技术持有者也会放心不会贱卖。让更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政府要转变观点,要鼓励“黄牛”。

黄牛是在市场存在、供需不匹配时,才能应用而生的。目前科技成果的市场还不存在或者很弱小,需要政府下力气推动“黄牛”,让黄牛为了利益而工作。政府的补贴奖励,用在培育黄牛上,也就是培育市场上。市场起来之后,自然就不需要补贴了。

 

问题建议


为什么在企业孵化和科研成果转化中,会存在那么多错误的认识?


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分析。笔者以为:

一是政府官员懂经济、懂产业、懂资本的人非常少,当然这是正常的,毕竟没有从事过;

二是各方面汇报的内容水分很大,很多臆想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出现,甚至被奉为圭臬;

三是很多瞎指挥的东西,形成了指导文件,结果市场按照指导文件去调整,适得其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处理好市场中的利益关系,或者说商业模式(交易关联各方的利益结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市场还不存在或还很弱小的时候,政府要烧把火,但烧火要烧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总是有限的,需要在生态上下功夫,而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政府官员需要提升执行层面的认知水平,是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虽然非常不容易。这方面可以让政府官员异地在孵化器等一线机构付费挂职,能够很快提升。一定不能在本地。


在科技创新领域,对于敢于作为的政府官员,只要合规合法不贪不腐,应当对经济成果给予责任豁免。这样才能推动有思路敢作为的官员做事,而非现在的畏首畏尾。


政府性资金,要投在初创企业上,而非成熟企业(成熟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事情),甚至都不是成长型企业上(那也是资本市场的事情)。政府缺少识别能力,可以让孵化机构去做,无外乎共担风险。


除了基础研究之外,政府性项目资金,应当向应用成果走向市场适当倾斜。对黄牛的培育应当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鼓励黄牛而不是打击黄牛。


关于科技创新创业,政府要有耐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至少用十年这样的长周期来看待科技创新创业,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韵网立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欢迎参与交流,登录 后才能参与留言,留言审核后公开显示

    精品留言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