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 徐勇
整理 | 韵网WIIN
4月29日,天使成长营发起人、执行院长、AC加速器CEO、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秘书长徐勇先生在创孵直播平台,分享资本寒冬、疫情困境下,企业如何通过自我进化危中觅机,并提出做好股权融资的相关建议。
以下为直播实录
今天也很荣幸接受颜老师的邀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资本寒冬,特别是疫情下,企业融资相关的一些话题。首先感谢颜老师和尚伦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张明若老师。张明若律师是国内在股权投资领域里非常优秀的专业律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今天交流的很多内容也是最近和张明若律师一起探讨、交流,形成的一些观点。本人的主力还是做投资,也参与了一些和孵化相关的事儿。我们以投资和孵化的方式帮助了几十家企业,有一些企业发展的也还不错。
今天晚上我要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资本寒冬下投资机构的情况。如果想危机中获得机会的话,应该有什么样的一些安排。最后也是我本人和张律师一起讨论的观点,关于自我进化的话题。
01
新冠疫情猛如虎
关于新冠,我想有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分水岭”。
最早新冠疫情出现的时候,包括我本人和很多朋友,大家对新冠疫情的理解,可能这是一个黑天鹅事件。
但后来,当我们看到疫情从左边这个图的情况变成右边这个图。现在美国的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比我们中国、比其他的国家都要多很多。现在世界上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1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现在无论是从疫情对各行各业影响的广度,还是对人们心态影响的深度而言,都不能用“黑天鹅”来描述,而是“分水岭”。
第二个关键词是“割裂”。
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国家间的割裂。比如特朗普在推特里边直接提中国病毒。我们也能感觉到很有可能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会面临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有挑战的国际环境。
2.人群间的割裂。如图是韩国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的《寄生虫》的剧照。不同的群体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割裂行为。
3.价值观的割裂。体现在最后一张图片上,比如对于方方的《武汉日记》,认可方方的和反对方方的,在价值观方面有非常激烈的冲突。
第三个关键词,我想说的是“未知”。
巴菲特在今年的3月8号之前说,我活了89岁,只见过一次美股中断。接着3月9号、3月12号、3月16号分别一次,3月19号又来了一次。美股有史以来经历了五次熔断,最近连续的四次熔断,发生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中国的GDP一直向上发展,但在今年一季度出现了-6.8%这样一个增速。石油期货出现了负值,用巴菲特的话来讲叫做“活久见”。这些现象都很难用之前确定的一些理论或者方法解读。基本上,我们也讲全球抗疫成为一种新常态。
疫情前和疫情后是两个不同的时代。用过去的原则,很难解开今天的困惑。我们会面临很多这样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都是我们需要用更加创新的方法去思考、去找到我们之前并不那么确定的答案。其实从投资圈来讲,原来的科技能投资,包括移动互联网,我们有好多这样的投资规则是相对明确和确定的。但从新冠疫情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优秀的投资人都在解读、思考。很多观点、很多变化超越了我们之前比较明确的认知。
最后一个关键词,我个人把它叫做“生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出:很多行业出现了下行的趋势,要做好应对新型长期衰退的准备。《中国日报》有一篇报道是,新冠疫情导致大量订单取消,首家日本邮轮公司宣布破产。从今天来看的话,其实不只是日本的这家邮轮公司,全球范围之内,随着疫情的发展,很多行业停产、停工、停业,很多公司倒闭。我们看天眼查披露的数据,大概一季度,国内的公司死了差不多46万多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我们看左下角这个图,“通知:复工延迟到2月2号”,连续多次延迟,最后说“公司没了,不用来了”。这个可能是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线下行业、消费行业面临的一个情况。
李扬先生还有一个观点,警惕金融的去中国化。可能不一定只是在金融领域,包括服装鞋帽的外贸订单的同样面临延缓甚至取消的问题。实事求是来讲,我们确实面临着比较严峻的一个外部环境。
这是这几天在西方很多媒体里流传蛮多的图片。20年前我们有Johnny Cash(美国现代流行乐非常有名的一位教父级的音乐家),Bob Hope(好莱坞著名主持人),Steve Jobs(苹果的创始人)和Bill Gates(微软的创始人)。现在前面三位都已经去世了,我们没有了Cash(现金),没有了Hope(希望),没有了Jobs(工作),只剩下Bill(账单)了。这是大家调侃的一个图片,我觉得可能也反映了很多人的心声。的确,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困难和极具挑战性的时期。
02
资本寒冬雪上霜
我们再来看一看资本市场。
其实差不多从2018年开始,创投圈就在说进入到了资本寒冬。根据创业邦创投库的数据,从2018年一季度、二季度,尤其是的三季度之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事件数量和金额都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如果回过头看2003年SARS的影响,其实在2003年之后整个亚洲资本市场的活跃度连续两年的下降,2004年下降得更明显,一直到2005年才又回到了差不多之前2001、2002年这样的上升势头。
我们来看疫情对投资机构的影响,如图是云岫资本做的调研,不过这是一、两个月之前的调研了,今天可能有一些情况和当时相比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主要来看总结性的观点。一方面应该说募资变得更困难了。另一方面,业务发展也很难,尤其是北京的机构,大家出去都很困难。从投资人的心态来说,偏谨慎的投资人变得更多了。当然,关注重点也因为疫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今年我们更多关注健康领域、在线的企业级服务、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知名的头部投资机构。据软银披露的年报,巨亏1.3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800多亿元。作为一个以投资为主的机构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亏损金额了。刚才我们也讲进入到一个未知的时代。软银基本上代表了以独角兽作为主流投资逻辑的一家机构,当年投了阿里、UBER、WeWork等等。软银的巨亏,体现了之前大家在独角兽时代觉得非常合理的投资逻辑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我觉得值得聊一下的是桥水。桥水在我们国内是非常有名的,可能今天很多朋友曾经读过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原则》这本书。桥水的业绩在2020年同样一言难尽。Ray Dalio最近也有非常长的一篇文章,主题叫The Changing World Order(在改变的世界原则)。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号,就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过去在一级和二级投资业绩非常好的一些机构现在也遇到了困难。
聊起投资,我们也要说一说瑞幸咖啡造假。这是创造了融资神话和资本神话的一家公司。成立仅18个月,就从初创到完成上市。但是2020年初,瑞幸启动内部调查,自爆公司存在着22亿元的财务造假。瑞幸股价一夜跌去75%,后来处在一个停牌的状态。这几天,我们看到中国证监会基于长臂管辖,开始对瑞幸派出工作组,有些地方的瑞幸咖啡店已经关闭整顿。同时,因为瑞幸巨额的造假,美国证监会对中概股提出了警告和严肃清查意见。可以说瑞幸这一个公司对整个中概股公司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03
危中觅机有密码
如果说我们前面看到的是资本寒冬,我们看到的是疫情的影响,那么往往危机也会孕育一些机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把这几个案例看一看,阿里巴巴、新东方、顺丰和携程。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在大多数公司、企业都比较困难的时候,这几家公司运用各自对于未来比较正向的估计,做对流程重组。这几家是在新的机会面前,做的比较好的几家公司。
还有一个就是金山。金山是由求伯君创立,这张照片是雷军和求伯君先生的一张合影。求伯君把雷军请到金山,后来雷军也在金山逐渐发挥作用,再后来雷军又自己创立了小米。不过在2010到2012年这几年,金山的股价曾经到达过非常低的一个状况。应该说那时候的金山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雷军2012年接任金山董事长,从2013年开始到2014年,金山的股价有非常陡的一个上升过程。他用了大概一、两年的时间,让金山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金山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一条,关停并转,聚焦主业。金山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产品,他们想如果不能跑到行业前几名就完全放弃。最后,金山只保留了WPS、网游、安全,也就是办公、游戏和安全这三个主业。包括像金山词霸(雷军自己还是主要的研发人员),那个时候也都放弃了。
第二条,包产到户。成立子公司,把决策权下放到每一个下面具体的运营团队里。
第三条,腾笼换鸟。除了这三个老业务之外,金山又做了一个新业务。用雷军的话讲叫砸锅卖铁,拿出来全部家底支持新业务。当时他们经过前前后后的讨论,决定发力在云服务——金山云上。
第四条,放水养鱼,看淡眼前的财务数据。其实之前金山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对于KPI、对于财务数据是非常看重的。这个时候他们为了厚积薄发,说我们看淡眼前的这一、两个季度财务数据,加大了对主产品的投资,同时适当进行并购。
第五,筑巢引凤,持续的、大力的吸引人才。这种人才包括集团的CEO张宏江、CFO吴育强以及金山云新业务各个层次的优秀人才。
这五条,关停并转、包产到户、腾笼换鸟、放水养鱼和筑巢引凤,让金山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质的变化。后来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提到,他说其实我们这五种方法也都是向党学习,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曾经使用过的一些非常有智慧的策略。另外,当时雷军讲,他说我们是回归到了两个重要的关注点,第一个是产品,靠产品说话,第二个是围绕用户需求和用户反馈。
我们再来看小米。小米从2010年成立,到2018年上市,在业内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从最早的MIUI系统到小米手机,到后来进军物联网,小米其实也不是说完全的一帆风顺。比如说在2016年的时候,小米销量出现了疲软,当时华为等一些国内非常优质的大公司也开始进军手机市场,对小米的手机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小米后来怎么实现重大突破,再度让小米成为各方面业绩表现良好的公司呢?小米的副总裁尚进跟我分享了一些关键点,就是打造爆品。今天下午我去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讲布局整个产品的时候,就强调首先还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某一个产品成为爆品。作为小米来讲,它的爆品显然就是手机了。然后形成规模,在规模的基础上再形成体系。
另外,小米在创立之初,就把现代股权制度、合伙人制度做得非常到位。什么是真合伙?从决策机制、从利益机制、从股权机制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老板睡不着觉,那么你的公司里边,除了创始人之外,还有没有别人也睡不着觉。如果你准备往公司里放钱了,除了你自己放钱之外,你的合伙人、你的同事们、你的伙伴们,有没有谁也有可能往公司里放点钱。如果一家公司做到了“当我面临困难的时候,有人跟我一起睡不着觉,有人愿意跟我一起往公司放钱”,这就是一个真合伙的状态。
小米成立10年了,前100号员工,到现在还在小米的有68位。当然这里还有互联网思维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从2016年遇到困难,到后来17年、18年,小米是怎么从困境当中逆转,破茧而出的。
第一,补齐短板。当时最早的小米在供应链和手机质量这两方面可能还没有那么强,那么就尽力补齐这些方面。
第二,核心技术的创新。在2017年,小米突破了SOC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澎湃S1芯片。从一个有比较多的组合型的生产企业,变成了一个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
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看左下角的旋风图,也就是说小米首先是一个做硬件的卖手机的公司。其次,是一家有云服务、大数据,基于数据驱动的,有金融理念的互联网公司。最后,小米通过网络做电商,有小米之家、有品商城,也是一家新零售公司。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旋风、螺旋式的快速成长模式。
面对疫情,我们其实还是有一些机会,比如说智慧城市、在线模式、大健康、线上线下融合、AI和大数据。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数字游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远程办公,对于更灵活支配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有感觉。将来找机会,我们还可以就某一个具体方向来做探讨。
04
自我进化做保障
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当面临这么多的困境,面临刚才我们说的几个关键词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提了一个题目,叫自我进化做保障。刚才在分享之初,我们提的几个关键词叫做分水岭、未知、割裂和生死。我也请教过真格基金的创始人王强老师,我们总结了这几个关键词。
首先我们看分水岭。当一个行业出现分水岭,当一个事件对整个世界、对经济、生活,甚至对于政治、民生发生相对深远影响的时候,可能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视现在这个时代,重视我们可能要面临的挑战。
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冯新老师曾经有一提法,叫“节思行果”,就是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比如考哪个大学,选谁做媳妇,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重要的节点,我们思考会引发一些行动,这样的行动也会带来一定的结果,这叫做节思行果。节点带来的思考,思考引发的行动,行动又触发结果。我们现在到了一个新的、一个可能对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节点,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另外,在分水岭,其实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这个和我们一会儿要聊的未知也是相关联的。当你确定的时候,这个选择是相对比较放松的。但是当我们面临特别大的不确定的时候,这个选择会变得很艰难。但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还是要深度思考,要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第二个关键词,未知。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到现在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在未知的状态下,不是所有的原则,所有的道理都不起作用。这时候很可能还起作用的是第一性原理。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长河当中,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行为当中,那些最本源、最本质的一些道理。当我们面对很多事情是已知的时候,我们可能听一些专家的观点,听一些名人的分享。但是面对未知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独立思考。因为你靠别人可能靠不住,这个时候没有谁一定能够怎么样。选择的基础是思考,我们深度思考的越到位,做出的选择可能会越靠谱。
我本人也做过一个总结,独立思考是普通人和牛人之间的分水岭。很多普通人说我不需要独立思考,我就听别人的意见就好了。但是很多牛人,很多能够把控自己命运的人,我们很敬佩的一些企业家和优秀投资人,都擅于独立思考。深度思考呢?我想深度思考是牛人“牛到什么程度的度量衡”。越深度思考的人,他们可能会牛得越厉害,越让我们敬佩。不怎么深度思考的人,也未必能得到特别好的思考成果。
另一个我觉得要特别说的就是学习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多新知识,面临很多新现象,包括今天下午和我们投资过的团队在一起聊,这个团队在自己领域里的培训业务做得很好,但原来是线下培训,今年只能往线上转,这个时候如何用好线上工具?如何进行流量的导入?如何形成更好的IP?这就面临一些新的需要学习的挑战。在当下这个情况,学习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一个我想强调的就是群体学习。颜老师邀请我来韵网分享,我说好。因为韵网在国内也有很多合作伙伴,我还是建议大家以群体合作的方式,互相启发、彼此赋能、共同成长。我除了做投资之外,还做天使成长营。我们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投资人培训平台。在天使成长营,我们就多个主题进行了分享,我觉得大家的收获都还蛮大的。
第三个关键词,割裂。这个我们简单的提一提。其实我觉得当面临割裂状态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尊重和包容。西湖大学开学,施一公先生也提到了尊重这样一个很重要的词。
最后一个关键词,生死。
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这和我们普通人的健康情况有点像。我们普通人生病,头疼的时候可能会去看内科,磕了碰了可能去看骨科去看外科。但是,当到危重的时候,像这次新冠疫情,可能全身的免疫系统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全科医生。作为企业来讲也一样,不能去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我想叫命运共同体。既然面临生死了,你更需要上下同欲,和自己内部的同事并肩战斗,不只是已经显性的分出股权的所谓合伙人,我们要建立更好的命运共同体。我老家是天津农村的,我们这个地方离唐山比较近。老一辈的人曾经跟我讲过,唐山大地震之后,曾经出现过震后共产主义。什么叫做震后共产主义呢?大地震后,大家都住地震棚,在这个街道上,如果谁家农村来了个亲戚,拎了一只鸡,拎了两条鱼,把鸡和鱼炖成鱼汤、鸡汤之后,这家的主人会端着碗给整个街的老人们、孕妇、小孩送过去。大家都是有福同享,谁家里有点好东西,先让老人先让小孩先让孕妇这些需要的人群先来用。这实现了类似于我们理想当中的共产主义的状态。应该来讲共产主义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理想。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很难说我们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但是我们看包括地震也好,包括疫情也好,当一个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摆在我们这一群人面前,其实是有可能形成这样的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大家形成一致共识的比较好的阶段。
第三,我特别想说的就是自我进化。刚才我们看金山也好,小米也好,都是遇到困难,然后破除困难,再次获得非常好的发展的案例。我们能特别明显地看到雷军雷总的智慧在这里面的贡献。我们看雷总的个人经历,从武汉大学毕业,从一个软件工程师到成为企业家,后来又做投资人,到现在作为小米、金山的掌舵人。其实雷总的成长经历是有非常明显的、不断自我进化的一个特点在。包括乔布斯,如果我们看过《成就》(《Trillion Dollar Coach》)这本书的话,里面提到乔布斯的创业教练比尔·坎贝尔总结,他说乔布斯在第一次被董事会从苹果请走,到后来董事会又把他请回来,应该说乔布斯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在。我想对于我们这些面临诸多挑战的创业孵化人来说,能自我进化,才有可能在这一轮面临生死的环境下发展得更好。
因为今天我们想聊一聊融资。我们就围绕一个我和张明若律师讨论的理想的股权模型。当然这个模型更多是一些我自己的感受,张律师也评价说这个其实并不严谨。
我们先说大概这样几个重要的主体。一方面,公司内部的一些股权变量,包括主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核心骨干和持股员工。所谓的核心骨干可能就是在我们业务线上发挥作用的人。和联合创人相比,他们的权利可能比联合创始人小一些。内部和股份相关的可能是这四个要素。
另外我们看因变量,可能包括像很多VC财务型的投资人,还有一些包括像产业背景的、资源型的投资人,还有可能包括像我们国内比较少的教练型投资人。像比尔·坎贝尔,像美国的YC,教练投资人不光是投资你,还能给你起到很好的培训和相伴成长的作用。另外还包括国内也不是特别多的督导型投资人。像瑞幸咖啡,瑞幸整个的募资过程,其实主要是原来神州系的一些很相熟的投资人左右互搏,不断地在投来投去。如果有那种能够对创始人更加严格要求的,起督导作用投资人的话,也许对于公司更规范的发展会有一些帮助。
当我们分析这几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就来分析,在目前这个环境下,自变量这四种也好,因变量这四种也好,哪些是最有可能带来资金的。
我们还是沿着刚才进化的这个话题,再把它重新总结一下。目前如果说想破局的话,最重要的是进化。
首先对于创始人来讲,就是源于自己。作为主创始人,你的学习能力,你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你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创始人的胸怀和格局,取决于你自己是否进化了。我们最怕的是公司在成长,但是创始人的成长速度没跟上公司的成长。当现在面临特别大困难的时候,面临需要解决特别大挑战的时候,同样特别考验创始人的进化能力。
第二个进化,就是要把团队打造成命运共同体。我们刚才说股权公司最先要干的是确保自己的主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持股员工、核心骨干真的能成为命运共同体。当我们面临不太多的资金压力的时候,最有可能带来资金的,其实是我们内部,是我们自己的伙伴们愿意往里边放点钱,支持公司再向后发展。
当然这里的命运共同体,不是单一方面的,也不是说我把压力告诉你们,我们定指标、定KPI,如果你没完成,工资就没了。我觉得更加关键的形成命运共同体,就是做好决策与授权。我们要对运营的底层逻辑是数据驱动,我们怎么样去满足用户的核心诉求,包括要不要做一些搜索转型。同时包括人力资本,包括组织架构,包括是否要沿着一个新的业务机会,这几个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最近黑石的创始人美国的苏世民写了一本很火书,叫《我的经验与教训》。这里边他也提了25个原则,其中有一句话对我们当下面临的情况也蛮有启发。“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对融资也好,对进化成长也好,都是一个基础。
前面我们说了自变量这几块要怎么干?那么当我们吸引财务型投资人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吸引资源型、产业型投资人的时候,我想我们可能要做一些准备。
首先公司要有收入。如果公司现在没收入,这时候融资其实是很难的。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行。
如果今天来听分享的朋友有谁还没创业?其实可以考虑先缓一缓。因为现在未必是创业最好的一个时间点。如果是第一轮融资,可以重点考虑一下身边的朋友和个人。因为现在机构投资人的活跃度,可能还不如个人的活跃度。尤其在最早期,在小额资金这一块,如果现金流极度紧张了,可以考虑一下团队内部的动员。
作为公司来讲,我们要让自己离钱更近,设立一个相应的安全边界,比如说至少账上得有三个月到半年的钱,能给大家发工资,你才敢继续往后尝试。对于融资时间,我觉得可能要加长。如果说之前两、三个月有可能融资的话,现在我觉得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正常的时间的估量。
另外,融资前的准备。要做聚焦,就是聚焦主要产品,如果我们还没发展到特别大的规模,要先把我们自己的爆款做出来。
另外我可能做一点提醒,也是我们在成长营几次的交流中讨论到的。今年如果做to C端产品的话,建议大家就先别考虑赚穷人的钱了。因为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数据,说很多行业有一个比较大的失业率,应该来讲冲击的其实是低收入人群。富裕的人现在可能余粮也不多,也要过紧日子。如果做to C的话,我们建议大家考虑一下产品的性价比,宁可牺牲一部分服务的功能,也要把性价比做得更好一点。如果说做to B的业务的话,建议大家切一下核心业务。因为就今年来讲,如果是非核心业务,你想获得订单是有难度的。
另外,我们要注重月度计划和周计划。尤其是今年,当我们面临非常大的变化的时候,更加要重视月度计划和周的计划,不断地把我们的时间和目标调整好。
现在已经不是特别好的一个时间节点了,如果早一、两个月的话,加强我们的内部管理是特别好的一个时间点。
另外稍微说几句,关于商业模式,刚才我们提到瑞幸,我们提到软银。今年在硅谷有一本书很流行,叫《沙丘路的秘密》。这本书在投资圈里面影响力很大,作者是A16Z的创始人,是这几年美国成长最快的基金,也是2019年全美排名第一的VC基金。沙丘路就是美国创投机构非常集聚的一个区域。他讲,现在的商业模式是从独角兽到斑马,独角兽就是江湖神兽,快速成长,之前拿钱来砸、估值快速增长的可能都是这样的一个逻辑。但其实世上本无独角兽,独角兽的这种投资逻辑是一种信心型的投资逻辑。在没有疫情之前,美国很多学者、很多经济学家都觉得这样的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那么为什么说是“斑马”?首先斑马是真实的,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兼具盈利性和责任感。斑马是非洲草原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是互惠的群居动物,它是对生态有帮助的,具有高持久力和资本效率。它有耐心,不是说拼18个月就上市,而是要在几年的时间内上市。我们看小米从成立到上市用了8年的时间。一定要有持久力才能做出来好的公司。
斑马和独角兽,我觉得用我自己的一个方式来解读,我想可以说是:如果说独角兽时代的投资逻辑是拿后天的故事来融明天的钱,那么斑马型的投资逻辑就是用昨天的业绩来融今天的钱。这个是我们看投资人对商业模式考量的一个重要变化。
另外一个我觉得大家一定要重视的是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可能我们要考虑用户心态和行为的变化。比如说在非典的时候,消费领域迎来了非常明显的报复性消费。原来大家有俩月没怎么去饭馆,不能出去旅游,疫情结束后就拼命的吃,很多人出去旅游。但是我们看今年的报复性消费,看不到了。我们还是要关注用户的心态和行为。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以及很多业务的在线化发展趋势,同时我觉得特别要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韵网之前也是请檀林老师来做了《沙丘路的秘密》分享。数字化转型我们说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大家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路径,有没有数字化转型的机会。
关于融资的考虑因素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
第一,考虑资金到位的确定性。谁铁定了要投你,这是我们最该重视的。
第二,考虑资金到位的时间。相对来讲,我们自己的现金流安排和资金到位的时间要能匹配上。我曾经看到过好几个当年我还蛮看好的公司,很奇怪,最近他们有人上了失信名单。后来一问为什么上失信名单?就是因为有投资人承诺对他投资,结果到点的时候,资金没到位。而他们又是按照资金能到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资金和业务。最后一下子账上没钱了,甚至已经拖欠了员工工资。员工来告公司,导致公司上了失信名单。我觉得资金到位的时间,是我们很需要关注的一件事。
第三,就是资金量到底是多少。
第四,是可能注入的资源和帮助。今年这件事我想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如果能注入一些重要资源的话,对行业有很深刻的影响力的话,这是加分项。
第五,是投资条款。
第六,当然就是价格。其实这个时候坦率的讲,如果这个融资是确定的,价格反倒没那么重要。
后面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进入一个联盟。在情况不太好的时候,我们要抱粗腿。我们天使成长营这两年,配合国家电网做了服务,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我们一直在配合海尔海创汇、海尔集团,做一些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明显的有协同的效应,就是说一个大企业和创业要素有很好的结合。
还有,要进圈子,要进入能给我们带来价值、能让我们向上的圈子。另外在这个圈子里边,我们说“如果爱,请深爱;如果抱,请紧抱”。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其实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我们也建议大家要有格局,先创造价值,对圈子有所贡献,才能更好的融进这个圈子。
疫情期间我建议“闲在家要多读书”。《寻找下一个“独角兽”:天使投资手册》这本书是我们天使成长营自己编著的,也是目前中国天使投资领域里销量最好的一本书。大家有时间的话不妨来看一看,看一看投资人对于一些事情的本源的看法,对于我们融资、对于我们孵化,可能都会有一些帮助。
另外,我推荐了一堆书,从《模型思维》到《创业维艰》,到刚才我们说的《沙丘路的秘密》、《万亿美元教练》、《闪电式扩张》、《每周工作4小时》、《反脆弱》。《拆掉思维里的墙》是我们成长营校友古典写的,这个也破了300万的销量。还有《去规模化》、《财富的起源》等等,我建议大家有时间不妨去看一些书。
最后我还是想给大家一句话,叫做充满信心看远方。高领资本的张磊也是神一样的投资人,他曾经提到过深度思考,他提到Think Big Think long,把事情想大点,想事情想远点。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也有一句话叫做“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大家在评论华为任正非的时候,也经常用这句话,其实原话还有一句叫“在盲目的山中,掏出自己的内心,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
我们回顾刚才那几个关键词,分水岭、未知、割裂和生死。我们现在的确处在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对于一些行业来讲,接下来日子会更困难。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或逃避,几乎必然失败。如果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的话,想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带领着自己的伙伴杀出重围,有一个更好前景的话,我们还是要充满信心,看远方。
最后还是想跟大家说,非常希望大家在面对疫情、面对变化、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加强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深度思考,提升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把我们公司建立成真合伙的状态,让我们成为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组织。在这样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当中,寻找到我们自己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一定会有帮助。前几天在配合张明若律师和王强老师一起分享的时候,我们最后的总结也是说,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不敢祝福每一个企业都能凤凰涅槃,因为其实可能性比较低。但是,我们祝福每一个企业努力奋进,都能够对我们自己的选择、对我们自己的结果无怨无悔。
徐勇先生回答观众提问
1.资本寒冬还适合创业吗?
资本寒冬不是说不能创业,而是建议大家这个时候更加要考虑满足用户的非常刚性的需求,要么就是刚需,要么就是这个事情用户能上瘾。刚需和上瘾,我想是现在可以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创业方向。
2.孵化器在这样的寒冬下如何招募企业?
这个时候可能就各凭各的特点了,要把自己最有特色的做出来。但是总体来讲的话,很多孵化器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最近我们去看了好多孵化器,里边空着的空间其实蛮大的。因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小。
3.资本寒冬对孵化器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挑战和机遇,我个人觉得还是从用户和产品两个方面来说。首先从用户角度,在孵化器行业,我们一直有两个用户,一个是租的用户,一个是政府的支持。从我们当下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实际租用空间的用户会有变化,我们可以看到to B的科技型的项目可能会更多一些。那么政府对孵化器的要求,我觉得也和原来不太一样了,因为今年的话我觉得孵化器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讲的话,对于招商引资,对于产业发展,可能会承担更多的作用。
从产品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对孵化器既是挑战,同时也是特别大的机遇。之前我们的孵化器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武汉的孵化器、重庆的孵化器、郑州的孵化器,你说差距到底有多大?其实不一定。今天我们觉得可能对于很多孵化器来讲,把自己最核心的特色做出来。有可能你最核心的特色是产业,像我们跟海尔海创汇做的双模加速营,也有可能你最突出的特色是一些有经验的人,做入孵企业的闷头教练,和他们相伴成长,和他们组成共同进化的主体。
我觉得其实这个时候,让我们更加冷静。因为现在说追求规模,包括我们能够知道,一些很知名的做众创空间、做孵化器的,已经把一些空间退掉了,说免费我们也暂时不拿这个空间了。我觉得这个时候,速度和规模不一定是我们这个行业最需要来做的。要重要的是把我们的产品特色做出来。
4.加入产业孵化共同体是一个选择吗?
我个人觉得和产业结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当然如果说我们自己有更好力量的话,再和产业结合,同时最好结合一些政府的支持。像围绕一个产业图谱,在产业上做一点布局,甚至和政府和大企业把一些产业中台的特色做出来。以此帮助更多的创业企业,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也会更大。
5.是应该暂时蛰伏,还是迎难而上?
说句心里话,第一个我觉得活着更重要。怎么能活着?这个事其实不是喊口号,我觉得是要选择一个自己的生存状态。第二个我觉得蛰伏和迎难而上可能不是两个极端的点。当我们围绕着自己的公司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当我们围绕着数字化转型,围绕着斑马型企业做新的商业模式规划的时候,我们不管是顺势而为,还是迎难而上,都需要我们来破局。回到刚才我分享的主题,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进化。
6.资本寒冬下创业者减少会对孵化机构的生存转型,产生哪些影响?
我个人的感受是创业者其实也不一定叫做绝对的。它会是一个过程,可能最近很多行业很多领域的创业者数量在减少。但是,我觉得我们华夏民族这种脊梁精神,这种抗压能力和韧劲是特别足的。比如说,今年在健康领域、5G、新基建、在线教育、游戏领域,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明显的机会。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创业者在是原来的公司做这个领域的业务,最近也有准备再来创业。
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我高中的数学老师跟我们说过一句,我觉得特别有道理。那个时候很多人都看中升学率,我这个老师就跟我们讲,你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不必太看重升学率。作为学校的老师,升学率是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你作为一个应试的主体来讲,只有两种可能,考上和没考上。80%或者90%、70%的升学率对你来讲,没影响、没意义。
回过头来,我觉得对我们孵化机构来说,做好自己的特色,真的能够为我们的用户、为我们的入孵企业创造有特色的、又有行之有效的服务。我想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入孵企业会发展得更好,另外我们也能吸引到更多的比较好的企业过来。
7.资本对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前景如何看?孵化器如何更好的帮助入驻企业获得融资?有什么好的推荐方法或建议?
我觉得生物医药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首先对于健康领域,我觉得我们身边有更多的投资人更加关注了。现在我自己在跟进的项目和身边朋友来看的项目,其实就有这种偏健康领域的。
孵化器如何更好的帮助入驻企业获得融资,比如说整个生物医药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如果我们孵化器在审批流程,在一些临床实验基地,一些CRO的合作机构方面,有一些更好资源的话,会对创业者有实际的帮助。另外,这个领域好多时候是需要政府持续支持的,如何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也是孵化器要关注的。
刚才我们主要讲了股权,其实今年特别重要的,甚至很有可能更靠谱的融资渠道是债权。现在一些担保公司,尤其是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和一些国有的商业银行,在为科技型企业做贷款方面,会有一个支持。我觉得作为孵化器来说,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好的话,会对项目有些帮助。
在健康领域,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参考一下健康的云服务,类似于家庭医生的模型这样的一些服务,以及对健康更好的数字化。这种不一定是诊疗,但是数字化的健康服务和干预方面,国内现在做得好的机构并不多。如果在这个领域里,孵化器能结合一些产业资源,甚至能拿到政府的一些支持,我们再和有志向在这个领域里做的一些创新企业紧紧密合作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