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史上,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不仅是创办最早的孵化器,也是最具创新力的孵化器之一。
早在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就开始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他们用国家科委下拨的70万元扶助资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10万元给在孵企业输血,使陷入绝境的在孵企业恢复了生机。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投资案例,也成为当前中国孵化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整合孵化资源的过程中,龚伟带领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引入国际一流品牌,把世界上3个最大的服务外包公司——IBM、索迪斯、雅高都引入,和孵化企业合作。同时,他们还整合了当地一批金融、教育和中介服务资源,为孵化企业服务。
广受外界关注的是,龚伟首创性地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理念,并以创业人社区建设为方向,通过吸纳民间资本与房地产结合,大胆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建设实践,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
2002年,光谷创业街正式开工,开辟了“投资人拥有,创业中心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光谷创业街,形成了多方互动共赢的格局。光谷创业街产权式孵化器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被全国同业所效仿。与此同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也走上了一条改制的道路,成为国内第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的孵化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11年1月,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整合500多家孵化企业资源投资创办了武汉信物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自主开发了新一代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物宝,构建厂家、网商、消费者共赢、均利的游戏规则,形成了全新的电子商务生态环境,推动传统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化发展。此外,在推动孵化器国际化发展、让员工持有孵化器股权等方面,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都成为探路者、先行者。
我十八岁不到就进了汉阳钢厂,初高中文化课全靠自学,1982年考上大学。80年代是我国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当时我有莫名冲动,想下海南去,结果没去成,阴错阳差碰上了孵化器。1987年,刚成立的“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希望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我那年33岁,拿了大学的论文和设计的钢厂设备图纸去应聘,结果和其他4位成员一起聘上了,中心6月就开始运转,其实当年9月,中心才获准成立。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当时感觉孵化器事业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它通过创造一个相对优化的局部环境,让有创意的人将创意变成样机、产品,最后变成一个商品,甚至成为一个产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时这有点像一个乌托邦式的构想,因为没有人做过,也很美好。
一开始,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都不买账,时任市长带着各大委办局负责人到丁字桥考察,才算“立了正统”。之后大家就常来武汉看这么个“怪物”,我们自己都没搞懂时,各地就来学经验,油印材料都被抢光了。武汉成立中国首家孵化器的报告送到科技部后不久,国家“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武汉经验被复制开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遍地开花。
🔼 中国第一个企业孵化器在这个4层楼里诞生
第一个”孵化器,改变了什么
中心成立前,武汉一科技人员帮乡镇企业做了技术改造,却被判了“技术投机倒把罪”,罚了600块钱,关了300多天。我们5人,连夜赶制“招’蛋’入孵”的小广告,第二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到附近高校的告示栏中贴创业中心简介,结果因“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我还被武大保卫处的同志叫去办公室,知识分子下海,那是离经叛道。
孵化企业是体制深刻变革的产物,它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科技人员长期吃皇粮俸禄,吃国家财政的传统;改变了区域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主要依靠财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为创新提供局部优化环境、提供创新服务,让有成长性的科技企业获得成功,创造税收和就业岗位。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知识分子拥有了独立的人格。
被“逼”着又成了第一
🔼 创业街(龚伟供图)
2000年前后,政府提出:“你们能不能依靠市场力量来建一个规模型孵化器——光谷创业街?”“倒逼”我们改制。当时中国已有几百家企业孵化器,全由政府投资建设,营运服务费用由财政支付,没一家是靠自身发展。
2003年,我们由事业单位改制成民营股份制企业,无人投资,我们找到20多家孵化毕业的企业,跟他们商量:“学长能不能给后来者建个学校,出首付收房租支付按揭?”一上午有1200万元认购,第一代光谷创业者成了投资人,成就了后来的SBI创业街。因为房租便宜,一期7栋楼房没建完,创业者全定完了,九成以上是大学毕业生,“400家企业同一条街,10000个创业者一个家”成为现实,也为社会资金提供了参与孵化器投资、分享地区经济增长收益的机会。
真正的孵化器与房地产有本质区别
民营资源规模化进入孵化器,对创新创业起了很大作用。而孵化器走过30年,最大的问题是“服务不足”,要警惕服务方式的疲态和异化。如果小富即安,靠做房东过日子,那样慢慢就失去孵化器的意义。除了物理空间建设好,更要精心打造好空间里的“内容服务”,让入孵企业获得规划设计、政策辅导、项目牵引、专家帮扶、投资跟进、平台支撑等多种服务,这才是孵化器的根本。
以光谷创业街为例,10余年时间,这条街孵化了1300多家企业,6家上市公司,产生了30多个亿万富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开发区纳税近8亿元、向国家纳税约23亿元;累计直接提供了就业岗位尤其是年轻大学生就业岗位8万多个,这与简单的房产地开发获得的一次性税收有本质区别,做孵化器,政府除了获得了规模的产业、规模的就业人群,更获得了可持续的税收来源,并不断增长。
孵化器,是否要交棒给“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并不割裂孵化器,而是传承与创新。
这个行业已变成“运动”,千百万年轻人创业烈火已点亮,他们既是先锋又要承担责任,但作为一个退休的老人,我有着自己的担忧:现在很多创业者往往需要依靠家族力量,如果大面积失败,后果不堪想象。要做好城市的创新顶层设计,要切实做好孵化服务,从“世界最多”到“世界最优”。
武汉众创孵化平台形成全链条,面积千万平方米排全国第一
武汉,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创业企业65家。30年来走出了凯迪电力、武汉凡谷等144家上市企业。如今武汉正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全链条体系,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全国第一。
武汉在多方面发力,让创新真正成为武汉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突出的城市特质。从基础的创新发展平台来看,武汉已成为全国的领头羊。
作为新的孵化创新企业、城市升级的样板,武汉迈出了领先的步伐。2016年初,武汉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谷”计划的通知》,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建成10个以上“创谷”,总体定位于融合高端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聚集高端创业创新创造要素的创新集聚园区。
2016年底,各“创谷”新(改)建实体空间80.0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团队)303家,新建众创空间10家、孵化器(含加速器)10家,设立创投基金21.6亿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洪山区“联想星空?智慧谷”以及东湖高新区“光谷移动互联创谷”3家“创谷”形成雏形。吸引了阿里巴巴、联想控股、腾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运营。
2016年武汉市新创建2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9家省级众创空间,51家市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市建有众创空间130家、大学生创业特区73家、孵化器22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8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逾10000家。光谷鲁巷、街道口等高校密集、商业发达区域已形成孵化器2个连片创业街区。
(注:本文为《长江日报光》专访,文中观点仅作学习交流,不代表韵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