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端于1989年。当年3月,北京高技术创业中心成立。同年晚些,海淀试验区创业中心成立。30年过去,北京的孵化器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有幸从1998年开始,负责北京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的工作,这个网络在两年后转变为北京创业孵育协会,全国范围内第一家孵化器行业组织。1998-2004,网络和协会做了很多促进孵化器发展的事情,其中一个就是编撰北京孵化器行业年度报告。
1999年编出了第一本,中英双语。
其后每年一本。
1999年,我们就设立了一个网站:北京创业。这在创业类网站里面,算是早的。可惜,没有运作得好。
今天在电脑里,翻出来2004年初的一个工作文件:专业技术孵化器建设工作初步计划。内容如下:
一、积极协助建立一批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
选择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大学、企业,支持建立专业孵化器。目前接近具备条件的有:海淀生物医药孵化园、清华创业园、理工大学。有意向的单位有:邮电大学、纬晓公司、钢研院、有研院等。
工作方式:提供咨询、协助建立技术平台和孵化服务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等,必要时投入部分建设资金.
规范:研究出台专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专业孵化器建设指导意见(科委)
目标:在2004年内,新建至少6家专业技术孵化器。
时间安排:2月初-3月初,3家新建孵化器挂牌;4月-12月,4-6家新建孵化器挂牌
二、现有专业孵化器能力的提高
措施:
资源接入-将社会资源,特别是科研条件平台、融资渠道等接入孵化器的运营。
培训-对孵化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经纪、项目管理等专业培训。
研究-对国内外专业孵化器的经验进行研究,对我们建设专业孵化器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出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践。
时间安排:
全年开展课题研究,12月完成总报告
4月、9月举办两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和两期项目管理培训
5月,举办专业技术孵化器建设座谈会
9月,举办专业孵化器建设经验交流会(国际会议)
还有同一时间的另外一个文件:专业技术孵化器的特征
一般性
在这个意义上,专业技术孵化器应当具备一般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所有特征。包括:
以扶持科技企业、培育创业家为己任。
重视集聚效应。一方面,在孵化器内部,创造有利条件,营造创业文化,形成创业家的集聚;另一方面,在孵化器外部,形成社会资源-投资、咨询、中介等-的集聚,并将其引向在孵企业。
以物理空间为基础。提供在孵企业和项目生长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独特的增值服务。每一家孵化器,都应当有其他孵化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并据此设计和实施独特的增值服务。
善于利用既有的社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实际上,在创业者长长的需求单上,每一家孵化器所能提供的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孵化器必须有效利用政府的和市场的资源。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特殊性
跟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相比,它更强调特定专业技术或产业领域的专业服务,以及与其相关的增值服务。其特殊性表现在:
对象:本技术或产业领域的技术成果持有者、创业者和小企业。在实际运做中,专业孵化器的项目孵化比例,要高于一般的孵化器。
设施:除了企业的经营空间和共享空间,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本领域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所必需的共用仪器和设备(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可能一部分在孵化器内部,其他部分则归其战略伙伴-研究所、大学等所有。
网络:专业孵化器必须构建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孵化服务网络,包括本领域的专家和研发系统;本领域的信息系统;本领域的市场营销系统;本领域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大企业;专注于本领域的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
团队:管理团队要熟悉本技术领域和产业的情况。主要管理者除具备企业家能力、协调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本领域的背景和经历。
来源:科研院所,特别是转制后的院所,许多具备自然条件,在对专业孵化器有了相当认识之后,可能成为专业孵化器建设的主力军;大学孵化器目前基本都是专业孵化器;大型科技企业出于网罗产业资源、保持未来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可能创办一家或一组专业孵化器;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不失为一种选择;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经过若干年的经营之后,可能形成(自主的或自然的)专业特色,逐步过渡到专业技术孵化器。
支持:由于更贴近技术源泉和产业主流,对创业者的支持效果更加明显,能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由于这种孵化器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它更能得到产业界的青睐。
北京的孵化器30岁了,值得回忆一番、展望一下。十几年前的一些期待,已经超额实现;十几年前看到的一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很怀念,很自豪,更得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