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海淀创业园”)成立于1997年10月,是北京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所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07年10月,海淀创业园成为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
作为北京市第二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北京市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淀创业园率先构建“提供专门场地、专门优惠政策、专门管理机构与人员,以及专业化优质服务”的“三专一优”的框架体系,率先在全国孵化器内首创孵化企业科学评测与跟踪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率先探索孵化器与企业共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为日后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海淀创业园是全国留学人员创业数量最多的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优质的创业服务,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创业企业家、上市公司和明星企业。
截至目前,海淀创业园已经累计孵化企业2000余家,1300余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培养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6人,北京市“海聚工程”70人,中关村“高聚工程”27人,园内企业融资总额近80亿元;孵化上市企业23家,板块涵盖NASDAQ、纽交所、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
邂逅第一个国家高新区
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文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这是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中央办公厅调研室7单位组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几年来涌现的新型科技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那是我第一次在官方媒体上了解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支持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诞生,开始向社会招募人才。我在《北京日报》看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刚设立办公室,并发了一个招聘广告,很激动——这也是改革开放强烈的信号。当时我以为中关村将和深圳一样,也会是一个特区,所以就特别感兴趣地应聘来了。但其实中关村和深圳还是不一样的:深圳以外向型经济、制造业为主,而中关村是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办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当时,1584人报名应聘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的50个岗位。我应聘的是调研的岗位,当时我的主考官是试验区副主任赵凤桐。最终,我成为其中一员,并开始了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30年的邂逅成长。
试验区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为企业服务的价值
试验区办公室刚成立时机构精简,只有“两部三所”五个部门,工作不像现在这么程序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拥有比较多尝试的自主权,不管你做什么事儿,只要是为园区服务、为产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人们都会尽量去做,不用顾及那么多级别、层次和程序。比如你涉及到为企业办事时,可以直接到中央各个部门以及北京市和海淀区各个部门,大家会比较努力,尽量去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我国第二次创业浪潮。当时的创业非常活跃,想要在中关村成立公司的创业者越来越多。此时,更强烈地感受到要顺应企业需要,为它们服务。
当时一切都是在摸索着前进,《公司法》尚未诞生,受限于当时条件,注册企业依然有诸多限制,需要有主办单位。我们借鉴孵化器的“服务模式”,参与了为企业提供认定的服务——通过挂靠的方式,为科技人员注册公司。伴随着1994年《公司法》颁布,我们为很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包括百度、中星微电子等一批企业提供了服务。
在海淀创业园做的几件事
2011年,我开始担任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简称海淀创业园)主任。这是北京市第二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北京市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
海淀创业园率先构建“提供专门场地、专门优惠政策、专门管理机构与人员,以及专业化优质服务”的“三专一优”的框架体系。海淀创业园还率先在全国孵化器内首创孵化企业科学评测与跟踪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率先探索孵化器与企业共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为国内专业孵化器的发展、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提供思路和范例;培养了一系列优秀海归创业者,涌现了一批上市公司。
我来这里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实行聘用制跟编制内员工同工同酬——员工的发展机会取决于能力贡献,可以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如今,海淀创业园的骨干都比较年轻,都是近几年培养出来的。
2013年9月,海淀创业园打造了“零成本、零门槛、全链条、全生态”的公益性众创空间——金种子创业谷,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的孵化链条。
我想在学习众多众创空间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要真正对创业者有用。
我们在消费一杯咖啡坐一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创业者到我们这儿来,不管是用电,还是网络,甚至是茶叶,都全部免费。由于一次性杯子不环保,我们定做了一批杯子,给来的每个创业者发一个。众创空间也一次次地不断改善,做得更舒适,更宽敞明亮,更适合创业者需要。并从零开始培养企业,参加海创评审会入驻众创空间的,可免费使用工位、免费开办企业、深入享受海淀创业园各项创业服务。达不到我们入驻标准的,我们找了一些合作的空间去注册,在他们那里注册的企业也可以来我们这参加各种免费服务。
几年来,金种子创业谷集中办公区每年都新注册企业100多家,服务过的企业更多。而海淀创业园每年新注册企业七八十家,二者加起来每年新增200多家企业,并涌现出很多前沿技术的明星企业。
后来,我们还建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等,无偿为企业研发创造条件,节省企业创业成本;形成了独特的海创培训体系,六大版块内容涵盖创业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基础的法务服务、财务培训、知识产权、领导力培训、创业沙龙、劳动用工、产业园区考察、政策宣讲、项目路演到高端的精准定制化培训,如海创私董会、高级总裁班和海创特训营等;构建了“种子基金—天使投资—产业基金”的全链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创业融资服务体系。仅2017年,海淀留创园就举办融资专场路演20余场。近几年,海淀创业园每年都能为企业融资10多亿元以上。
2013年,我们提出“打造创业微生态圈”:创业小环境就像一个热带雨林的小微生态,这就叫创业微生态圈。孵化器在人才引进和孵化过程中,政府、创业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投资人、企业等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创业微生态圈,孵化器的核心就是组合服务资源,建设良好的创业微生态圈。
另外,我们帮助企业解决“人”的问题——一直坚持举办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出资帮助企业进行互联网招聘,所有企业都可以免费发布信息;为留住企业骨干,园区内的企业都有机会拿到“毕业生分配指标”;博士生工作站做得风生水起,小公司也可以通过分站招贤纳才;借助创客公寓,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居住问题;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帮助员工举行大龄青年找对象活动……
近年来,海淀创业园每年一步一个台阶发展:
2015年开创网络孵化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孵化器”;
2016年,主动承担起京津冀一体化,建立产业基地,品牌辐射全国;
2017年,积极探寻孵化器国际化合作之路,与多个国家开展交流合作;
2018年在德国设立海外代表处,筛选和引进海外优秀企业、创业者、优秀孵化项目入驻园区,加强跨境孵化服务能力和孵化器国际化建设。
除此, 我们还鼓励在孵企业聘用外籍实习生和员工,并对外籍人才来这里创业给与免费办公场地和资金支持以及全程服务,已有来自欧美、非洲、亚洲的十几名外籍人才来到海淀创业园。
未来,我们将继续布局海外,与全球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加强跨境孵化服务能力和孵化器国际化建设,积极对接海外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吸引外国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团队到园区创办企业,不断扩大海淀创业园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注:本文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邓淑华的专访内容,文中观点仅作学习交流,不代表韵网立场。)
赵新良简介
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工作30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国火炬创业导师”;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理事长;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关村高聚工程创新创业服务业领军人才”入选者;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海英人才”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