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维有悖于直觉

信息来源: 小来

发布时间:2019-08-01 18:24:03

位于创业圣地硅谷的斯坦福大学,自从1983年走出的两名毕业生创立了著名的惠普公司首开创投风气之先河后,相继孕育出Sun, Cisco, Yahoo, Google等一系列有名的高新科技公司,可以说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大学,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创业气息。


斯坦福大学曾联合硅谷顶级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简称YC),开设了创业成长课,并公开在Mooc上,让全球想要创业和走在创业路上的人们都能够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创业教育。


为什么是YC?因为它孵化出一些异常成功的项目,后来成长为超级牛逼的企业。比如云存储服务公司Dropbox和共享房屋短租平台Airbnb。2014年YC孵化的项目就已经制造了超过300亿美元的市值,其中贡献最多的(200多亿美元)就来自于这两家公司,其他所有成功孵化的项目制造了剩余的100亿美元价值。


创业是因人而异的,每位创业者面临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别人用了这个方法能成功,你用就不行。因此,创业者必须要具有真正的学习力,必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业最挑战人也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此。


本篇为硅谷创业教父,顶级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简称YC)的创始人Paul Graham的课程笔记。

1.png


Y-combinator创始人Paul Graham

创业中千万不要一直相信自己的直觉。


就像滑雪一样,当你想减速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往后仰,但这是错的,跟许多其他运动不同,会让你直接冲下山去,因此滑雪的技巧之一就是学会抑制后仰的冲动。


所以创业跟滑雪一样,与直觉相悖。YC的工作更像是创业中的滑雪教练。”



1/可以相信自己对人的直觉

创业者经常犯的错误之一是不足够相信自己对人的直觉。比如你碰到某个人,感觉印象深刻,但是就是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后来,那个人出了事,你会说:“我早就感到他有问题。但是他表现太好了,以至我就忽略了。”其实商业中选人和选朋友是共通的。这点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要与自己喜欢和尊敬的人,最好是跟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共事。因为有些人擅长装一阵子让别人喜欢的样子,但终将会原形毕露。

2/成功创业需要的不是创业知识专家

创业需要的不是创业相关知识,而是对用户的足够理解。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时,还是创业小白,但后来仍然成功了。比如说他最早的公司名字是Florida LLC,根本没啥吸引力。而且他对天使投资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融到了一大笔钱。但是他对用户非常了解。

仔细研究创业机制的细节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可能是不利的。

3/“找诀窍”在创业中行不通

年轻创业者犯的另一个典型错误是,创业过程如同走过场。他们提出了似乎可行的创意,以不错的估值筹到了资金,租了间不错的办公室,集合了一帮朋友。之后他们才意识到是一团糟,他们只是幻想创业的光明前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创造人们喜欢的产品。

那为什么创业者会走这样的过场呢,因为他们被教成这样,就像上大学拿学位一样。年轻的创业者会很容易想去走捷径,想找到创业的窍门到底是什么。

另一个误区就是创业成功的标志是融资能力。创业者一直在想说服投资者的秘诀是什么?Paul告诉创业者的答案是,创业公司做好业绩,快速发展,然后告诉投资机构真实的情况就可以了。

那创业者又会问,快速增长的秘诀又是什么?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创造顾客喜欢的产品。

Paul指出,大公司里还可能有诀窍,尤其是比较腐朽的公司,员工还可以半夜发邮件给老板,假装工作很努力。这样的小把戏在创业中却是行不通的,因为创业者没有上司可以讨好,只有顾客,顾客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简单得就像鲨鱼,你没法晃晃旗子欺骗它,有肉就是有肉,没肉就是没肉,鲨鱼可没那么好骗。你必须有让顾客满意的产品,而且要不断完善它

值得警惕的是,有时候耍手段能应付投资者,如果你巧舌如簧,可能在一两轮投资中能忽悠到融资,但这样做其实没什么好处,毫无意义,浪费的都是自己的时间,这样的创业注定是会失败的。

和其他领域一样,创业的确有些技巧,但这些技巧远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重要。一个人对融资一无所知但是却有令用户喜爱的产品和那些谙熟各种创业书中的秘诀却产品平平没法吸引很多用户的人相比,更容易融到资。

4/创业是很耗人的

如果你开始创业,它就会以难以想象的程度占据你的生活。如果创业成功,你更得很长一段时间都耗在该事业上。少则几年,可能10年,甚至可能工作一辈子,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在里面。

你可能会羡慕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生活,但其实有些地方可能真是没啥好羡慕的。

他25岁就开始全力奔跑,来不及停下来喘口气,每天都有些麻烦事儿在困扰着谷歌,拉里.佩奇作为“国王”,不得不出马解决,即使他去度假一周,麻烦事儿都能堆成山。

他不得不毫无怨言的处理这些麻烦事儿,因为原因一是作为公司的老大,他绝不能显示出恐惧和软弱,原因二,亿万富翁如果抱怨自己生活艰难的话,人们不会有一丁点儿的同情,甚至觉得他矫情。这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副作用。

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要经历很多苦难,而且无处倾诉,只能自己咽进肚里。奥林匹克冠军跑完百米赛跑后还可以喘口气,创业者却不能让人看到这样。

YC孵化了很多异常成功的公司,每家的创始人都说,从没轻松过,不同的公司出现的问题不一样,他们的问题可能看起来更“高大上”一些,比如“伦敦办公室延期交房了”,普通创业者的可能是“小工作室的空调坏了”。他们面临的问题的数目只增不减。

开创一家成功的企业就像生孩子,一旦按下“开始键“,生活就开始彻底改变了。


创业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更重要的问题,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在某个人生阶段,创业是好的,但20岁却不是创业的黄金时代。

如果你们是我的孩子,我会为你们选一条路,就是好好上大学。有些事只能在20岁做,在之前或之后都不行。

不计回报的投入到一个有趣的项目中或者无限期的穷游,对于没有野心的人来说,做这些事情是失败的象征;但对于有野心的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探索。如果你20岁开始创业并成功了,你就无法体会到这些事情的快乐了。

比如扎克伯格不会无缘由的去国外旅行,如果他出国了,他要么是在进行正式访问,要么是在巴黎微服私访,他绝对不会当个背包客去泰国旅行。

当然他能做的事大部人都做不了,比如乘坐私人飞机去国外。成功让他的生活失去了一些新奇,他掌管着Facebook, 同时Facebook也掌管着他。

能抓住机会找到可以作为终身事业的工作,的确很酷。但好奇也可以让你在终身事业上有更多的选择,甚至都不用权衡,因为等到合适的年龄再创业才更有可能成功。

当然20岁开始创业,也并不损失什么,在极少极少数情况下,20岁创业会出现像Facebook那么成功的企业,创业一般般的话,就面临着选择,是否继续进行下去。但是否开始创业取决于创业者,20岁就开始创业是不明智的。

5/很难说哪个创业会成功

过去的九年,我的工作是猜测哪些创业者会成功。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很简单,就像打几回合的网球,你把问题挥向他,看他能很好的回击给你还是触网失分。

可预测创业者有多坚强,多野心勃勃是最困难的。在这点上,没人比我更有发言权,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专家能预测对多少?答案是不多。

从实践中我学会了以完全开放的心态看待孵化的一批公司中,哪些公司能大获成功。创始人有时觉得他们知道自己能大获成功,有些创始人信心满满,觉得他们能在YC公司竞赛中取胜,就像他们在考试中总能拿高分。有些创始人希望,犯点小错也能蒙混过关,没有人发现。

不过创始人的这些态度和成功与否,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点上和军队有点像,高调的军人不一定比低调的军人更强大。相同的原因可能是,此时的“测试”跟生活中的其他“测试”太不一样了。

创业非常非常难,如果不能坚持,如果你对创业心存恐惧,最好不要创业,除非你是那种,一定要战胜自己恐惧的那种人。

反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只有试一下才知道的话,那也暂时先别创业。

如果你想今后某天创业,那你在大学该干些什么呢?有两件事,寻找创意和寻找合伙人。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6/获得创意的方法就是不要去刻意想创意

如果你费了老大劲,想出一个创意,这个创意既不怎么好,但又似乎可行。如果你真的用这个创意来创业的话,你们都会被坑的。浪费了大把时间,但最终发现效果不好。

提出好创意的方法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要绞尽脑汁的想创意,让创意无意间映入眼帘。如此不经意,以至于当创意出现时,你甚至不能马上意识到。

这绝不是胡说。Yohoo,Google,Facebook以及Apple,他们的创意都是这么来的,这些公司最初都没想到能成为公司,只是小项目而已。

最好的创意都是从小项目发展而来的。因为他们难入主流,大家很自然的想,这绝不会是创业好点子。

如何让创意无意识的映入眼帘呢?

第一,学习重要知识,第二,解决感兴趣的问题,第三,与喜欢和尊重的人共事(这一点同时适用于寻找合伙人和创意)。

Airbnb的创始人上的是艺术学校,他们精通设计,更重要的是,他们擅长组织众人完成任务。所以什么技能有助于创业呢?一些年轻人从事别人都认为不重要的项目,连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不重要。但是这些年轻人后来成功了。另一方面,反面的例子更多,一些孩子的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是在浪费时间,果不其然。

怎么能知道从事的项目会成功呢?好项目都是有意思的。我常常专注于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即使无人问津也无所谓。

专注做一些无聊的事,对我来说很困难,即使这些事情很重要。我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项目,后来这些项目被外界认可。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做YC纯粹觉得有意思。我觉得体内好像有个指南针,帮我指明方向。

我给你们的建议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想方设法的解决它,这是创业的最好准备方法。

使脑中无意识的浮现好创意的一个靠谱的方法是,走在某门科技的前沿。如Paul Buchheit(Paul Buchheit为Gmail开发者、FriendFeed创始人,现就职于YC)所言,活在未来。

如果你到了这种境地,对别人来说是天方夜谭的创意对你而言就是显而易见的。你不一定意识到,这个创意适合创业,但是你知道,这个创意一定能实现。

话说,90年代中期,我在哈佛大学时,我的朋友写了个IP电话软件,本来没想到以此创业,他只想和远在台湾的女朋友打免费电话而已,由于他是个网络极客,所以他很自然想到,可以把语言信号打包,免费通过网络传递。

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呢?可能是因为不擅长写代码吧。他从来没想过通过写代码来创业,其实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是这么开始的。

所以很奇怪的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在大学里首要做的不是从职业的角度考虑如何创业,而是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学习。

如果你想创业,在大学里,应该做的是,用强大的知识武装大脑。如果你有强烈的求知欲,你就孜孜不倦的学习就行了,遵循本心即可。

“创业”的组件之一,是专业知识。拉里佩奇之所以能创业成功,是因为他是搜索专家,他之所以成为搜索方面的专家,纯粹因为他对搜索感兴趣,而不是别有用心,出于创业的考虑。

最好的情况,开始创业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如果你能在这个创业过程的结尾引入创业动机的话,会做到最好。我给你们有志创业的年轻人的终极建议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

>Paul回答的其他一些问题:

1. 想创业的人去商学院有用么?

几乎没什么用。商学院的作用是教给大家管理的方法,只有创业成功了,才能谈管理问题。

创业初期要做的事是研发产品,如果你非想读个学校,还不如去读设计学校呢。坦白的说,创业的方法,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是,建议有志创业的人,先去其他公司工作几年再创业。但事实上,学习创业最好的办法是开始创业。

你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你能从中学到很多,进步很快。当然,商学院也想教学生创业,但他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公司培养高管,投身商业的话,你会面临两种选择,做大公司高管,还是开家小公司?

苹果公司开始只是个小作坊,后来蜕变为大公司。它们开始并没有想过要造福全人类,他们只是擅长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想创业什么的,就是这么洒脱。

2. 作为创始人,如何管理最初的两三个员工?

理想情况是,在雇两三个员工前,你已经成功了。Airbnb花了5个月时间才雇第一名员工。

在一段时间内你孤军奋战,连两三个员工都没有,开始招的人可以算得上是创始人,这些创始人志同道合,招的这些人根本不需要管理。你们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你们是战友。

3. 创始团队里的人不需要管理吗?

不能说的太绝对。有时创业需要精尖技术人才,这些人中有些是“书呆子”,只关心技术,心无旁骛,你最好是雇佣这些人然后给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般而言,创业早期你需要会自我激励的队友,他们如同创始人一般。

4. 如何确定哪些是重要知识?

我对有意思的东西感兴趣,如果你觉得有意思,着手去做就行,一定会有成果的。

5.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种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对有意思的事情敏感,就是你无法忍受无聊的事情,有很多事情很无聊,比如文学理论,比如在大公司做中层管理,如果你能忍受这些事情,那么你要么有惊人的自律,要么你无法判断某个问题是否有意思。


欢迎参与交流,登录 后才能参与留言,留言审核后公开显示

    精品留言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