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我是创客总部合伙人陈荣根,我来汇报一下我们创客总部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探索,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市场状况和创客总部突围
我们孵化器也是创业公司,需要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面对的市场是什么状况?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模式创新走到极致,潜力有限了。能想到的模式都有很多竞争对手,模式创新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未来就要通过生产力的改变、通过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是不是有市场存在?
这几年经济不景气,我看主要是因为存量竞争,我们来看传统产业,有一个比较通俗的总结,就是产品越卖越便宜,成本越来越高。怎么办呢?只能利用技术创新来升级,或者是创造增量的价值。所以说市场对技术有旺盛需求。
这就是机会,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抓住这些机会?我们看到的能力,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技术的储备,有的是体现在专利上,有的是体现在人才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数据:中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中国的技术储备,量的堆积已经到了引发质变的临界点,是时候把前沿技术从实验室拿出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多年全球第一。多年的积累,我们的判断,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时点,从量变会到质变。
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有一种技术红利,红利体现在尊重技术价值、政策支持和市场准入机会多。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器,把这个事情放大了。比如美国人说某些芯片不卖给中国,反而会激励在有些应用场景内用国内的产品。我们认为会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技术红利期。
我们创客总部从2015年开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后来我们下定决心定位做科技成果转化的硬科技孵化器,人工智能为主医疗健康为辅,一方面来自市场的机会,市场逻辑成立。另一方面,模式创新越来越难,我们很困惑,下一步该怎么做?中关村管委会创业处很早就鼓励我们服务科技创业、服务产业,给了我们方向指导。市场和政策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帮助我们完成这次升级,我们把这次升级看作我们的一次突围,当年如果我们不转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困惑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不过现有政策、高校院所意识还不能很好地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前科研的目的在科学发现,产出是高质量论文、专利和大奖等,转化追求的是商业目标,客户价值和收入。
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长、投入大、见效慢、人才要求高。
来自专利局朋友的信息,我国专利技术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比率只有10%到15%,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率更低,通过许可、转让、质押等形式,转化率只有5%左右。
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标杆企业
有机会,难度大,是不是就做不了呢?我们分析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有很多成功案例,我们分了分类。第一类学生主导创业如大疆、海兰信;
第二类高校老师主导创业如高通、方正;
第三类科研院所研究员创业,如联想、曙光、寒武纪、海康威视;
第四类高校院所技术授权如谷歌、同方威视。
可见很多人把事情做成了,我们总结了一下,机会大容易做的事情轮不到创业公司,创业公司比较适合做机会大难度大的事,所以说科技成果转化大有可为。
四、创客总部的定位和孵化服务
我们结合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我们合伙人的创业经验和我们之前辅导创业者的经验,形成了我们的一些土办法,我们叫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法论,边做边复盘,边做边优化。本质上我们是做实验室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间的桥梁,帮助科研人员从技术转化成产品,通过商业化运营,在产业中推广应用。我们的服务都围绕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流程展开,特别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强化了技术孵化的能力。包括五个部分:
1、 基础服务
– 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税务法务、知识产权等
2、 技术孵化
– 工程化集成、算力平台、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等
3、 业务对接
– 技术验证、市场宣传、销售推广等
4、 金融服务
– 天使投资、投资联盟、银行贷款、政策资金等
5、 创业咨询
– 我们多年打磨形成了有关产品模式、市场营销、股权设置、知识产权处理等创业方法论,助力科技创业者业务发展和能力提升,促进创业的速率和成功率。
五、创客总部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法论
我们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法论包括三个方面,把我们的服务融入进去:
1、 首先是思维转变
一直做科研是很了不起的事,做转化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做科研还是做产业,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如果老师、科研人员想出来创业,思维转变体现在:
– 从“科研导向”到“市场导向”
科研的任务是科学发现,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而至于技术能否和实际应用结合,并不是焦点。而如若想把技术引入市场,就需要从源头上理顺目标,为了市场需求而研发。
– 从“项目”进阶到“公司”:项目周期性强,公司讲究可持续盈利
按公司的运营规律来运作,比如公司要解决好产品规划、人才等等,科研项目学生一波波来,一波波走,做公司希望新手一年变熟手,再一年能带队伍培养更多新人,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公司越来越有竞争力。做公司要考虑怎么找到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2)门生故吏主导
老师技术支持和指导
双方的角色和思维转化,门生故吏在科研教学时是部下,在公司里就是老大,老师是心胸开阔的支撑者和赋能者,帮助提供技术资源、行业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
3)老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创业
技术入股
l技术许可
技术转让
一旦开始创业,就要考虑实施路径。大致分业务路径和管理路径双管齐下。
2、 科技创业的业务发展路径
业务发展可以分五步。
首先是持续技术研发与技术领先,关键在于技术性能的提升、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技术路线的走向等。
比如英特尔芯片之于算力,是很经典的策略。移动终端需要低功耗,未来会如何?我们看到最近朋友圈热门文章《谁杀死了华为的对手》,北电网络在3G的制式上选错了技术路线,结局很悲惨。
其次是技术切入点与产品定位。
不妨从技术服务开始,通过提供服务来进行技术验证、团队验证和市场体验,积累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做自有产品,再到解决方案,能融合其他技术,包括理解行业know-how、乃至做成通用的平台化产品。高通是经典案例,高通就是从给军方做专用保密网络开始的。后来做自有产品高通手机,大家用过吗?没有用过,不成功。做产品风险是非常大的,用户需求往往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通过产品在市场上反复试错迭代出来的,科技创业试错成本是相对大的,搞不好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毕竟实验室技术和真实的产业需求还有距离,先做技术服务,验证了技术,了解市场情况,有了一定资金基础,有人才了,有产业链的资源了,再去试自己的产品也不迟。高通最后定位做芯片,做技术授权,手机按出厂价的某个比例收技术授权费,芯片另收费。科技创业企业大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在市场的探索,最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定位好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处理好和行业的关系。
第三是商务拓展及商业模式优化。
要重视市场推广,科研人员喜欢追求完美,精心打磨产品迟迟不和市场见面,我们建议还没有出产品就要开始做市场推广,用订单的形式先锁定需求。通过应用场景和产品定位的探索,商业模式的优化也在期间完成。如何让客户更愿意接受,如何让自己便于推广又利益最大化。比如吉列不做一用多年的电动剃须刀,便宜的刀架加高频购买的刀片;比如医疗器械和耗材的组合,甚至和服务的组合等。
第四是低成本活下来。
技术什么时候成熟?行业什么时候开始启动?市场什么时候大发展?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视自由现金流,想办法开源节流。多创收,多元开拓资金渠道,包括政策资金,积极想办法建立成本分摊机制,想办法活下来。
第五步,等风口伺机做大。
在活下来中,做好准备,优化技术和产品,在行业里面建立口碑,锤炼好团队,整合好供应链,聚合好各种资源等等,等到机会来了就可以大干一场了,高效占领市场,把握机会。海康威视的市场爆发在911之后,我们可以判断行业大势,但是很难判断具体的时点,需要科技创业公司很小的时候,不仅仅要做好当前的事,也要为将来行业爆发做好准备和储备。
3、 管理路径
治理结构(合伙人与股权设置、知识产权处理)
CEO养成
资金运营
文化和团队建设
我们的方法论中比较有特色的:
1是我们觉得科技创业要师出有名,和高校院所处理好知识产权的关系非常重要,能获得高校院所很好的品牌背书和潜在校友资源;
2是CEO的养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CEO,我们会给与一些建议;
3是建议科技创业公司有自己鲜明的文化标签来建设企业文化和创业团队,比如徒步、跑步等需要拼搏的形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准备,创客总部摸索了一条实验室技术挖掘、项目孵化、天使投资、产业需求对接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未来我们希望在国际成果转化落地上有所突破。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耐心,时间线会比较长, 需要有人去做,也值得潜心做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屹立全球价值链顶端。
(注:本文为作者在2019年6月18日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资源对接联合发布会上的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