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广场

科技部等12部门: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发布时间:2023-05-19

信息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5月17日,科技部官网发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方案》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移民管理局、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2部门共同制定。

《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发展目标。围绕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提出,将实现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强化,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跻身全球前列,由战略科学家领军的创新团队在若干重要科学命题和科学发现上实现重大突破,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有效解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初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7%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60人左右等。

在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打开崭新局面,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提升创新能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基本建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全国领先。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方案》将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制度型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充满活力;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化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引领全球的科学聚落初步形成;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方位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多维度提升。

为实现这些目标,方案明确了22项主要任务:要建强建优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建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强化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要深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打造跨领域、大协作的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升“三城一区”创新能级,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提升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深化开放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