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广场

千亿集群的孵化器 杭州生物医药整装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10-12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timg.jpg

杭州近年来的口号一直在对标美国的波士顿,力图在GDP比重占50%的数字经济以外,再开辟一条生物医药产业新赛道。


全国31个都市圈的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排名显示,第一梯队是上海、广州和北京,成都、南京、深圳、青岛和杭州都市圈则处于第二梯队。但早在2000年杭州就提出过“新药港”发展战略, “当年的数据显示,杭州在全国生物医药领域至少可以位列前五,然而这么多年杭州却一直在原地踏步”。杭州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奋起直追,再现往日辉煌?杭州开始谋篇布局:2016年将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17年不但出台了强化产业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还确定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三大推进路径;2018年颁布《促进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一核三园多点”布局杭州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19年着力推进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物经济发展。


同时,近几年还陆续在东京、巴黎建立了8个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基地,在硅谷建立杭州协同创新中心,在波士顿设立了3000万美元的海外生物医药基金,在杭州则设立300亿元的产业基金。

一连串的重磅举措下,杭州生物医药产业蓝图即将绘就。


数据显示:2018年杭州新设生物医药企业1003户,新增注册资本85.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1%和33.37%;整个杭州集聚88家规上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杭州医药港2018年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市比重50%以上,全球前十大药企已有辉瑞、默沙东、雅培等7家入驻。而高端人才的流入,杭州则连续几年居全国之首。


新起点·对标波士顿

当前,杭州市正对标美国波士顿打造全球一流的生命科技创新之城。多年前瞻布局之下,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有重点、有特色、“错落有致”的发展格局。


2019年4月,分布在杭州钱塘江两岸的下沙和大江东“联姻”,“杭州钱塘新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随着钱塘新区成立,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发生变化:原本“一核三园多点”中的“一核”杭州医药港与“一园”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合并,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更加集聚。


曾经,生物医药产业是下沙和大江东各自的骄傲。下沙作为杭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2018年落户的新增企业达245家,同比增加45%,累计设立生物医药企业798家,全年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占杭州市全市比重超50%;大江东将生命健康产业列入7+X产业格局中,在辖区内引入南洋药业、华东医药、泰华医药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如今,这份骄傲将继续被续写。业内专家预测,下沙与大江东合并后的钱塘新区可能占到全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比重的2/3。而对下沙和大江东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钱塘新区的成立也将带来利好。比如以前下沙一部分医药企业,会因为空间和环评的限制,将原料药的合成工厂设在杭州以外地区;现在,他们可以把研发放在下沙,而把生产工厂放在一江之隔的大江东,以利于企业更好发展。


除钱塘新区的生物医药外,杭州也加快完善对医疗器械、医疗数据的布局——对有数据优势的滨江区进行了“互联网+医疗”布局强化,并将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关键技术孵化放在余杭和萧山区。其中医疗数据是杭州赶超突围的杀手锏。“有了大数据的支撑,会让研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于是,借助杭州得天独厚的数字经济的积累,杭州滨江区发挥创新人才、金融资本、科技服务等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战略以及区域智慧医疗产业建设,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以智慧医疗为核心,高端医疗器械、健康医疗服务、药品制剂为特色的生物医药智慧创新高地。


主动对标波士顿,让杭州在发展生物医药时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对于杭州而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走在了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新机遇·完善产业链

随着CFDA在2017年6月有条件地加入了ICH、国家出台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政策,及港交所宣布尚未盈利或者无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三大利好。


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跨区域合作已成趋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在杭州医药港成立,来自沪苏浙皖的55家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企业,在杭州医药港共同设立产业联盟,形成了生物医药创新全链条一体化的生态集成体系。


杭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建设迎来新机遇。但在杭州市政府看来,想要发展生物医药,一定要选择高定位、高起点。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链决定了生物产业的发展结构和质量。他们认为在创新方面美国的波士顿做的最好,杭州很多方面也有着与波士顿相同的“基因”。


首先,在产业基础上,杭州集聚了22家三甲医院,拥有20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包含省市级高端医疗资源已经在杭州形成集聚,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也是药物研发重要的创新支撑载体。


其次,还拥有国内领先的100余家核心企业和研发机构,包括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16所;建设了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顶尖院所共建创新中心;与帝国理工大学、奥克兰大学等世界100强高校,也有共建创新中心,引进帝国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等。


在具体的产业链、产业生态的打造上,杭州医药港则是典型代表。对外,杭州医药港推进“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即产业、学术、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因素融合,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性的外部生态环境;对内,从靶点发现、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审批、药品生产到上市销售等, 在生物医药产业每一个关键的环节,杭州医药港都有自己独特的公共服务体系。


接下来,杭州医药港还将加强在动物试验、中试生产、制剂生产、冷链仓储等环节的专业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新模式·产业基金扶持

全球科技竞争一体化大环境下,各国技术日益成熟,而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则更具备优势,自2017年12月以来的各种里程碑式创新相关法规全部落地,国家对于遗传相关信息的保护和行业的国界保护属性加持。


最新数据显示:从全球登记的近30万项临床试验数据中国的占比与变化趋势来看,在全球惊人高增长的临床试验投入中,全部药物临床,中国占比为4.5%,CAR-T占比高达31%。中国在哪些领域有优势呢?全球临床试验年均增速30%~40%,中国的CAR-T 与TCR-T 临床试验增速达到45%~200%,而中国最大的临床后CRO泰格医药就在杭州。


各地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一环。2008年,贝达药业新药研发正处于关键阶段,但负债3000多万元,余杭区施以援手为贝达药业提供1500万元资金支持渡过难关;2011年,贝达药业研发的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获得新药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盐酸埃克替尼的问世大幅度降低了国外同类药物的进口价格。


经过20年的沉淀,杭州已初步形成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制药等多个细分产业集群及大批的行业冠军,从诺尔康生产出中国第一个打破国际同类产品的人工耳蜗,到歌礼生物在港交所成为第一家启动新制度之后上市的无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再到拥有1.6亿手机实名用户的微医平台。


截至2019年6月末,美股今年已发行的45 家企业中,医药医疗占据22 家。而截至7 月23 日,上交所科创板也共计受理34 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申请,占共计受理149 家企业的22.8%,生物医药成为科创板第二大领域。


然而,医疗健康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2013-2018年医疗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从39.03 亿元快速上涨到992 亿元,增长25 倍。从细分领域占比可以看出,生物科技子行业近两年占比均达33%以上,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细分板块也是持续关注和看好。


浙江民间资本活跃,杭州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融资金额和融资事件大幅增长,2017年VC/PE案例数量发生49起,金额为20.45亿元,2018年则发生了54起,金额为62.85亿元。2017年过亿的融资案例为7起,2018年则有11起。而普华永道披露的2018年中国大陆企业医疗器械行业海外并购案例1亿美元以上的交易,浙江丝路产业投资基金也在其中。


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市规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2018年,新设生物医药企业1003户,新增注册资本(金)85.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1%和33.37%。整个杭州集聚88家规上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


同时,杭州还在东京和巴黎设立了8个人才引进基地,在波士顿设立3000万美金的海外生物医药基金,在硅谷建立杭州协同创新中心,并成立了30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并吸引了礼来亚洲基金、巢生资本、海邦基金等一批知名金融机构入驻。


杭州曾经是吴越和南宋古都城,从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到柳永的“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再到如今中国最发达的数字经济城市之一,杭州一直在沿着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脉络演绎;而未来,杭州瞄准的则是生物医药的版图。


返回 顶部